潍柴年报出了,股价跌了,市场明显对这份成绩单不甚满意。
没有传说中的逆天增长,但也不算太糟糕。在波涛汹涌的2020年,潍柴营收1974.91亿元,同比增长13.27%;净利润为92亿元,同比增长1.12%。增收不增利,令市场有点失望。
其实已经是逆天了,对2020年的业绩,本来就不该抱有过高期待,应当期待的是2021年。压抑2020年业绩的因素主要有三:
第一是疫情流行导致海外拖累。,潍柴是一家高度全球化的公司,海外投资重心在欧洲,市场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疫情大流行,全球停摆,欧洲的凯傲大部分时间停工停产,完全依靠国内重卡市场的强劲增长和最早复工复产,才录得正增长。国内的利润同比增长是25%,如果刨除疫情因素的扰动,正常应当是两位数增长。遇到百年不遇的黑天鹅,还怎么敢期待2020年还高增长呢?
海外拖累的主要是子公司凯傲,业绩大幅下滑,去年受疫情冲击太大,19年收益是26亿,20年掉到9亿。凯傲是潍柴收购的海外资产,业绩不及预期,可能引发担忧是否存在商誉减值压力,这是股价不振的原因。不过不必过虑,随着疫苗的普遍接种,欧洲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海外业务会慢慢恢复,凯傲的股价已经开始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第二个影响业绩的因素是研发费用增加,2020年投入83亿,增加了8个亿,而且全部费用化,没有资本化。研发是真舍得花钱,这是好事。潍柴的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不是来自于价格战,而是技术驱动,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持续不断的研发推进,促使公司的制造不断向高端攀越。
第三是财务计提。20年比19年多计提坏账3亿左右,资产减值2.5亿,减少利润5.3亿;企业重组费用额外多支出了6个亿。潍柴今年定增,还要分拆上市,但财报没有粉饰,挤水分,业绩压得很实,作为国企蓝筹,公司信息披露还是很负责任的。
总起来说,2020年的业绩可以理解,不算太糟,已经体现在股价当中,而2020年之后,压制业绩的因素逐步消退,2021年将是潍柴的业绩大年。最新公告的一季度预报,由于国内重卡销售火爆,海外疫情胜利在望,潍柴1-3月的业绩大幅增长40-60%。我毛估估,今年潍柴业绩增长30%没大问题。
今年潍柴发力大缸径发动机,一直是满产满销状态,大缸径发动机预计2025年100亿,2万台,国内市场容量3万台,国内市占率达到66%。
林德液压的短板会补上,拆分上市,今年完成股改,22年-23年IPO,预计23年营收20亿,20年营收是5亿,年均增长59%。
潍柴高度依赖的重卡市场,现在变得很奇怪,原来都以为是强周期行业,可是高景气了很多年,依然没有回落迹象,今年一季度又卖疯了。2021年2月,国内重卡市场各类车型销售大约11.2万辆,同比暴涨198%,销量及同比均创历史同期新高;2021年1-2月重卡市场累计销售29.54万辆,刷新了近年1-2月重卡销量记录。有种解释是物流重卡越来越代替基建重卡,导致强周期变长周期;还有就是存量更新,因为环保和治理超载要求,很多重卡急需更新换代,“碳中和”,下半年推“国六”,又是重卡行业的政策红利。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潍柴的2020年报不尽如人意,2021年一季报会光彩夺目,未来30%的增长,匹配16倍市盈率的估值,对于一家掌握核心技术的重卡全产业链先进制造业龙头,并不算贵,合理偏低。全球范围着眼,潍柴最大的对手是康明斯,市值比潍柴高近一倍,估值21倍市盈率。而潍柴的总营收已高于康明斯,业务布局优于康明斯,发动机技术已不亚于康明斯,新研的发动机热效率达到50.26%,放了颗卫星,市场给潍柴的定价远远低于国际同行。
另一家先进制造的王者,消费电子的“优衣库”,小米,终于正式宣布进军新能源车,成为各界热议的大新闻。小米造车,我是持谨慎态度的,当天有粉丝留言,下面就是我的回答。
可能市场喜欢吧,但我本人并不看好这个决策,小米在造车上没有什么技术积累和资源,而造车又是一个非常消耗资金的重资产行业。正如小米杀入厨电和空调领域,其实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根本撼不动方太和格力,正如格力造手机也搞不过小米一样。隔行如隔山,消费电子和白电、造车根本的模式和逻辑完全不一样。

作为米粉,一向对小米和雷军情有独钟,小米当初被市场抛弃,股价被砸到八块,我是公开明牌抄底的,《港股我的首选》;小米无端被制裁,遭遇“莫须有”奇冤,我是公开发声力挺的,《小米涉军是PUA》。
但作为投资者,我并不看好小米造车这项商业决策。虽然雷军是创业的常胜将军,但形势比人强,这次未必能成功,搞不好晚节不保。小米造车,这些年传言不绝,绯闻不断,公司屡次辟谣,结果被打脸,谣言又一次成了遥遥领先的预言。
这回是真的,“雷布斯”要变“雷斯克”。据知情人透露,雷军下决心造车,是在美国制裁之后,应对手机业务完全停摆的“二次创业”方案。多元化,开辟第二战场,作为大国冲突的对冲之计,商业理由并不充分。
小米在“手机+AIoT”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领域,极为成功,“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成为小米屡屡战胜强敌的企业文化。
但为什么小米跨界白电和厨电,小米空调、小米烟机,却无法复制消费电子的辉煌?
消费电子的底层逻辑是摩尔定律,技术飞速进步,成本不断下降,是快消品。消费者追求新,追求变,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小米手机一两年就换机,随用随换,不断迭代,电子“优衣库”模式非常适用,如鱼得水。
白电、厨电是耐用消费品,技术进步非常缓慢,产品非常稳定,几乎十几年不变,企业依靠管理、品牌、技术、渠道构成的壁垒。产业的技术升级慢,企业资本支出相对少,当形成寡头市场时就出来大牛股了,格力、美的、方太、老板都是这个逻辑。消费者购买空调、冰箱、燃气灶、油烟机,不是追求时尚,而是追求质量稳定,以及售后服务。白电厨电的使用寿命都是十几年,谁愿意为了性价比,容忍噪音、漏水、返修等麻烦?
所以消费电子的逻辑,很难复制到白电和厨电,你走性价比路线效果不大,因为客户更在乎的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而小米在这方面很难撼动传统龙头几十年积累沉淀的优势和资源。
汽车,更加复杂,消费者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是没有止境的,没有用户会为性价比而降低安全需求。汽车业又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一辆汽车,上万个零部件,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量产能力、品控能力,是极致考验。
特斯拉创业十年,烧钱十年,濒临死亡边缘不下三次,最后才死中求活,咸鱼翻身。一将功成万骨枯,造车不要光想成为第二家特斯拉,多想想新能源车赛道上在特斯拉背后倒掉的的累累尸骸。
小米在白电、厨电,都未获成功,高调进军新能源车能复制奇迹吗?
据Canalys数据,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中位列第五,其市占率由去年同期的9.2%上升至14.6%。此时,小米推出造车之举,对手机市场明显判定过于乐观,认为最大竞争对手被美帝干废,小米手机领先的地位暂时无忧,甚至可以用手机赚的现金流补贴造车业务,两条腿走路。小米造车,是在手机之外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两线作战。德国崛起,发动一战二战,结局不约而同,战略上皆败于东西两线作战,这是任何统帅的战略噩梦。汽车和手机,都是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公司很难构筑稳固的护城河,从诺基亚到克莱斯勒,死掉的名企不计其数……
股民不服,为什么别人一说造车就股价大涨?贾布斯一张PPT忽悠这么多年;恒大一辆车没造出来,汽车市值就超越地产了,转型成功……
因为人家是PPT造车,空手套白狼,玩的是资本游戏,而你,雷布斯,是真造车呀?!
感谢您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微信号,以往文章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希望它能增加您的知识和财富。如有点滴收获,请扫下面二维码;或者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号”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mao-talk。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