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看睡了。
剧是好剧,道具、服饰、台词都很考究,很用心,做足功课,基本还原了宋朝。自去年《长安十二时辰》叫好又叫座之后,影视圈兴起一股复古风,拒绝戏说,拒绝穿越,讲究原生态,剧中每一人物、每一器物都进行考古。
每次都昏昏欲睡,追不下去,主要是剧情太沉闷,真实的宫廷生活其实就是这样,每天都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一笔流水账。没有外景,没有特技,连铁马金戈的宋夏战争,都是通过室内君臣开会、奏章往来表现的,旁观鸡毛蒜皮的真实生活,能不犯困吗?
《清平乐》社会反响很好,历史剧终于不再被清宫戏垄断,满屏都是四阿哥、小燕子、大辫子。真正展现我华夏风姿的宋朝,终于进入人们的视野。
大宋是一个远远被低估的朝代。一想到宋朝,人们就联想到水泊梁山、靖康之耻……如果你发现一个真实的宋朝,一个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明、艺术最优雅、人民生活最富足、自由和有尊严的黄金时代。近代以来,宋粉儿很多,宋朝大概是现代人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是个铁杆的宋粉儿,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一幅清明上河图,尽展风流。
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是写实。根据《宋史·地理志》统计得到的信息,东京开封在繁盛时期大约聚集了15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商业化程度很高。英国人李约瑟认为,北宋开封城的城镇化人口比例大约在30-40%之间,是如今国内许多大城市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准。
宋朝经济之盛,旷古绝今,可谓巅峰。近年来有人通过黄金价格折算,算出北宋人均GDP高达2280美元,同时期西方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准还不如宋朝的一个门卒。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人均GDP是381美元,不足宋人的1/5。这是对进化论的挑战,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宋之后近一千年的奋斗,不是进步,而只不过是力图恢复到宋朝水平而已。由于印刷术的应用,宋朝政府竟然在世界上首次发行了纸币——交子。(这个技术被蒙元继承,结果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举国皆反,蒙元实亡于纸币超发)
即便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商品经济也已非常发达,朝廷的税收已经从古代的农业税为主变成商业税为主,在建立现代税制以前,只有南宋实现了这一点。南宋中后期,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 以上;今天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 ,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为16% 。只能说那时的中国更像中国!
南宋看似小国弱邦,却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世界海洋大国,如东方之荷兰、西班牙、不列颠。因为地窄人稠,农业产能有限,所以不但没有闭关锁国,反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代。外贸港口多达二十多个,泉州港、广州港、明州港(宁波)等,还在港口增设市舶司,是现代海关的雏形。南宋时,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这个地位一直延续到元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游历泉州时,认为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港口之一,另一个是伊斯兰世界的埃及亚历山大港。中国走向封闭,内卷化,始于朱元璋禁海,而明中叶自1572 年“隆庆开关”到1644 年明朝灭亡,这70 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 涌入中国,共计约3.53 亿两;并且全球2/3 的贸易与中国有关。何止资本主义萌芽,简直快迈入发达的资本主义了。可惜后来满清入关打断了这一进程,重新拾起朱元璋的禁海政策,闭关锁国,直至1840年被坚船利炮叩开国门。
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宋朝占了三个;引领古典文学风骚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个。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认为宋朝是“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且有宋一代,士风淳正,浩气千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史上少有的知识分子光明正大、挺起脊梁的时代。陈寅恪评论:“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最后,崖山之战,南宋灭亡,史家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终结。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令人感慨的是,宋亡,竟有10万余军民投海殉国,较之民初王国维一人投湖殉清,足见宋德之盛。好政府,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大宋盛世背后的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历史谜题。从纸面上看,宋朝的政治、军事制度,乏善可陈,甚至算得上是一地鸡毛,冗兵冗官,积贫积弱。难道繁荣是天上掉下来的?
宋史上的一个人物不经意透露出历史的玄机。宋初真宗年间,有个宰相叫李沆,现在不如包青天、苏东坡有名,当时可是一代名臣。他曾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在相位,对国事实是无补万分。只是对朝廷内外所有兴利除弊的意见,全部弃置不用,也算是对国家的一点报答吧。因为国家制度,大小具备,所谓兴利除弊,实乃随意折腾。写条陈的人是图取一时功名,哪里真正顾念百姓!(《宋史·李沆传》)结果,这位“不管”宰相,还没等到死后,就已经有“圣相”之誉。这位圣相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史载,一天真宗派使者拿来手诏,让李沆晋封宠妃刘氏为贵妃。面对这个拍上级马屁的大好机会,李沆二话不说,当着使者的面在烛火上烧了诏书,让他回奏“就说李沆以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宋朝的宰相是敢硬杠皇帝的。
到了《清平乐》的宋仁宗阶段,能庙号“仁宗”,这个“仁”字不是白给的。仁,代表以人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权力学会了自我克制和谦卑。
宋仁宗赵祯执政期间,朝廷里名臣如云,范仲淹、韩琦、富弼、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包拯等。为了做好皇帝,赵祯始终谦虚谨慎,虚心纳谏,史书记载即便被臣子骂了一脸唾沫,也还是接受了谏言。宋仁宗之节俭克制,有例为证。一天深夜,赵祯批阅奏时肚子饿了,想喝一碗羊汤,但想到会成为一项制度,太监每晚都备羊汤,成为定制被后世效仿,以至于劳民伤财。于是,赵祯忍住饥饿而眠。
直到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朝臣愤慨,说事不经中书,是为乱政。宋朝可称得上全球最早付诸实践的君主立宪国,由科举选拔的CEO宰相负责行政,君权是非常谦抑的。
的确,宋朝没有“宪法”这个形式,但有其精神实质,时人叫“祖宗家法”。开国太祖赵匡胤留下三条祖训,秘密刻录于石碑,每一代赵氏帝王登基后都要去参拜跪读。“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
赵匡胤是为后世子孙立了“宪”,代代严守,不得违背,赵氏帝王不能有权就任性。太祖遗训塑造了有宋一代的精神气质和政治风貌:第一条是政治和解,与政敌和解,不开杀戒,不再冤冤相报;第二条是尊重知识分子,保障言论自由,士人议政,精英共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三条是藏富于民,政府不与民争利。这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宪政精神了!
宋朝政府比较弱势,属于有限政府,长期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就是三个字:不折腾。李沆学的是北宋开国名相赵普,据说赵普执政,在他座椅屏风后放了两只大瓮,凡是有投送来的兴利除弊的文件,全部都放入瓮中,满了就堆到马路当中烧掉。赵普、李沆的榜样是汉代名相们,大汉开国,约法三章,萧规曹随,到后来陈平“不知钱谷之数”、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古大臣之风,一脉相承。纵观历史,凡是盛世之兴,执政者无不外饰儒术,内用黄老,谨守“不作为”的小政府,奉行“不折腾”的保守主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两千多年前《道德经》的智慧与现代奥地利学派巨匠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如出一辙。宰相之责,不是兴利除弊,而是管住皇帝、管住官僚,管住政府伸向社会的有形之手,让市场和社会自由发展。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华民族第三盛世期,同样,它的成功不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而在于历经惨痛教训之后政府终于学会了尊重市场,学会了有所不为。
为什么政府不能对市场形成的自发秩序主动干预呢?兴利除弊在感觉上好像是一件好事呀!北宋后来的王安石没悟出这个道理,开始折腾,改弦更张,有所作为,兴利除弊,变法图强,结果是动摇国本,与民争利,民生困苦,党争不断,导致外敌窥视,蛮人入侵。靖康之变是果,安石变法是因。史称,北宋亡于王安石折腾。
【图片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感谢您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微信号,以往文章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希望它能增加您的知识和财富。如有点滴收获,请扫下面二维码;或者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号”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mao-talk。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