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我超级怕我爸。每次闯祸,只要我爸一个眼神,我就会乖乖的认错。
那时候我觉得我爸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
他会给我修理坏了的旱冰鞋,在我心里,没有我爸修不好的东西;
他会在人潮拥挤的人民广场是上让我骑脖颈,我觉得我爸就是超人;
他还会给我做我喜欢吃的糖醋排骨和清蒸鲈鱼,这么多年,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饭都是出自我爸之手。
可后来长大了,我发现他“并没有那么高大”。
当发现他拎一袋米,要在路上停下歇一歇的时候,当看见他带着老花镜刮鱼鳞的时候,
我发现,那个我心里的超人开始老了。

2
记忆中,妈妈是个“不好惹”的人。在邻里街坊中都是有名的。
小的时候,因为我不听话,妈妈总是会打我,我的哭声整个院子里的人都能听到。我一直是在妈妈的“棍棒”下长大的。
去年过年我带着爸妈出国旅游的时候,妈妈完全不像是我印象里面的那个她了。
跟团旅游,总会有很多不认识的人同行,妈妈不再像是以前愿意和人唠家常了。
在导游征集大家意见要不要去某个景点的时候,妈妈也只是小声的和我商量。
妈妈会像个小孩子一样,需要我去保护她照顾她。
那一瞬间,我觉得妈妈老了。不会再像是老鹰一样用翅膀护住自己的孩子,而是需要我来护住她了。

3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和我们说话的语气变成了商量,甚至是讨好。
曾经高大威武的爸爸,身体也开始变得大不如前,腰腿疼痛的小毛病让他没有办法像从前一样无所不能了。
曾经脾气很大的妈妈,也开始依赖着我帮她做决定了。
每次回家,他们都会张罗一桌子我爱吃的菜,但是我也知道,我不在家的日子,他们吃的粗茶淡饭。
我知道这不是为了省钱,只是年纪大了,懒得折腾一桌子饭菜自己吃了,更是没有什么想吃的胃口了。
4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大概就是中国家庭最真实的写照了。
大部分家庭中,孩子在二十左右岁的时候,离开家,开始工作。然后慢慢的走向更远的地方。
我从高三开始参加画室集训,第一次离开家住在外面,然后上大学,去外地参加工作,如今回头看看,好像从高三的时候开始,我住在家里的时间就开始倒数了,只是当时的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有人做过一个数据调查:
针对25-50岁,收入中等的群体来看,
63%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3次;
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
即3天6小时。
那么,假设你今年30岁,父母55岁,且能长命百岁。
在剩下45年的时间里,你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是146天,不足半年。
可是,父母真的能长命百岁吗?

5
蔡崇达曾在《皮囊》里写过:
“原谅我,父亲,从你生病开始我就一直忙于在外面兼职赚钱,以为这样就能让你幸福,但当我看到我给你唯一的一张照片,被你摸到都已经发白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恰恰剥夺了我所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
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可是来日真的方长吗?
每次妈妈打电话来的时候,没讲两句就匆匆挂断;
每次回家和爸妈一起吃饭的时候,都是匆匆忙忙,或者是拿着手机刷个不停;
每次和他们商量事情的时候,总有不耐烦,嫌他们啰嗦…
我们总会想着,有一天我带着父母去海边旅行,好好的陪着他们;
我要给他们买舒服的乳胶床垫,
要给他们买自动洗碗机,
要给他们买舒服的老年防滑运动鞋…
可是,爸爸妈妈真的需要的是这些吗?
他们想要的,仅仅是你的陪伴。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失去他们,
这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事情,
但却无法回避。
还是最常说的那句话:
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吃喝玩乐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