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划重点:
-
无边界一体式震撼大屏
-
HMI架构优化
-
视觉首页和逻辑首页
-
快捷卡片的优势与槽点
-
人机对话依旧有待提升
-
AI场景引擎任重道远
-
仪表AR实景导航
-
语音+触屏=全部空调控制
9月30日,电动超跑SUV荣威Marvel X正式上市。
初体验:大屏震撼
坐进车内,第一眼被那块Bigger than Bigger的19.4英寸超大液晶屏震撼了。屏幕被一整块平滑流畅的玻璃面板覆盖,与面板底部的触摸按钮无论物理上还是视觉上均融为一体。这块巨无霸屏当仁不让占据了中央通道的所有空间,屏幕下方的镂空三角区域空间相当实用,可以放置包包,手机,钥匙,纸巾盒等物件,因为隐藏在大屏下方,也不会影响车内的美观与整洁。
但是随着看到更多互联网汽车和新造车公司的产品,发现Marvel X这个极简中控有两点美中不足:一是偌大的置物盒没有无线充电区域,二是只有1个USB接口,主副驾需要同时充电时就很尴尬……同样,后排也只有1个USB接口,对于这款主打未来的汽车来说,未免略显小器。
中控设计方面,对比上一代荣威eRX5,Marvel X将简化做到极致:去除所有机械式物理按键,将“Home、音量+和音量-”三个按键变为触摸式按键,打造与屏幕按键相同视觉效果的一体化设计;彻底去除传统档位杆,改为新造车厂商最喜爱的换挡旋钮,外加左右两个一字型切换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按钮,这就是中控的所有物理控件了,是不是相当彻底?
比起炫酷的硬件设计,我的兴趣更多在它的大脑:斑马智行MARS V3.0车载系统。下面重点谈谈屏幕内的东西。
HMI架构
斑马3.0的HMI延续了之前的理念和风格,地图作为桌面,顶部是系统状态栏,除了通用的系统状态之外,右侧还会显示当前正在播放的多媒体信息,但是不可点击。
屏幕底部菜单条区域集成了空调、座椅、车辆、360影像等常用车辆控制,采用黑底设计,与屏幕外的黑色玻璃面板融为一体,营造荧幕无边扩展的视觉效果。这样的底部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竖屏车机的主流设计方向。这里也是除了导航之外,系统唯一可以一步直达的功能区域。毕竟去除了中控所有车辆控制的物理按键,必须在屏幕一级菜单中予以弥补。这样的设计在蔚来等新造车中控设计中也有同样的体现,甚至优先级更高,我会在相应的专题文章中另作阐述。
这是斑马3.0的首页架构和交互层级:
这是斑马2.0的首页架构和交互层级:
可以看出,斑马3.0延续了2.0的卡片层叠式设计,但在首页设计和交互层级上进行了改进:
- 隐藏了All APP面板,让首页的地图更加突出
- 调整了底部菜单,去除车辆和电台按钮,新增All APP按钮,增加更多细分的车辆控制入口
- 缩小弹出的APP图层尺寸(车辆控制应用除外),实现与底部快捷卡片同屏展示
设计风格依旧扁平,界面分区清晰,用色更加大胆鲜明,各种页面元素简约明了,对语音、触控、物理按键、方向盘按键等控制均有操作反馈,有状态提示,老用户可以立即上手,新用户的学习成本也不高。整体来说,整套HMI没有硬伤,细节略有欠缺。
谁是Home?地图还是All APP?
实车测试时候,一直存在疑问:屏幕底部中央的菜单按钮和屏幕外左下角的圆圈Home键在功能上到底有什么区别?
直观图标的涵义,底部中央图标是菜单键,用于打开All APP,左下角圆圈是系统Home键,用于回到首页。但是多轮测试发现:二者对系统交互的控制功能完全一致,都会触发打开All APP界面,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屏幕软按键,一个是触摸式物理按键,支持长按重启系统。
如果以启动后的默认页面,或系统最底层页面为Home页的判定标准,那么上图这个“地图+快捷卡片”页面应该是系统Home页。
可是Home图标触发的却不是这个页面,而是All APP。
可以这样理解:斑马系统的视觉首页是地图+卡片页面,而逻辑首页却是All APP页面。
这样的设计应该是为了减少用户操作层级,保障任何时候都可以两步切换到其他应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所有能从All APP打开的应用页面都没有关闭按钮,因为不需要。这两个按键均可以快速回到逻辑首页。但是车辆控制,空调控制等全屏应用左上角都设计了关闭按钮,因为需要用这个方式回到打开应用之前的页面:
展开All APP面板,顶部的全局搜索支持POI,联系人,音乐搜索,这是从上一代斑马延续下来的亮点。
All APP面板支持左右滑动,具备良好的应用可扩展性,不足之处是铺满的九宫格设计在左右屏滑动时容易引发误触,尤其在使用较长时间或机器发热,系统速度变慢卡顿时。
全局快捷卡片
系统底部常驻4张快捷卡片,分左右两屏展示,分别是:多媒体卡片、日历和天气卡片,车辆续航能力卡片,周边POI搜索卡片。这样的信息摘要+快捷控制卡片在当前的车载HMI设计中运用非常广泛,让用户直观获取重要信息摘要,还可以进行快速操作。
奇怪的是:多媒体卡片不支持点击进入应用,感觉像是Bug。
这四张系统级快捷卡片常驻底部,只会被覆盖(例如车辆应用是全屏的),不会被折叠或收起消失。去掉顶部状态栏和底部菜单栏,这些卡片占据了屏幕将近1/4的固定高度,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牺牲了很大一部分沉浸式操作体验。以音乐界面为例:
在音乐应用的首页:
- 屏幕只有不到2/3的面积可以展示当前应用信息,当蓝牙和U盘音乐都没有接入时,依旧占据了重要位置的两行位置,降低了页面使用效率
- 页面大概率会出现两个迷你播放器,功能重复并占据了屏幕空间
打开音乐播放器,情况就更加夸张了:
- 同一页面有3处信息重复:顶部Status Bar有正在播放的音乐信息,音乐应用中有完整音乐播放器,底部还有一张音乐快捷卡片
- 用户想要翻看播放列表,会发现偌大的屏幕只有1/3的高度可以滑动,而占据其他面积的信息此刻显得多余
如果能够在用户查看播放列表时,列表自动全屏展开,效果类似这样:
这种界面才符合当前场景下沉浸式交互需求,超大竖屏的优势才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没有经过充分考虑的设计都是一把双刃剑,极很有可能在提供A场景便捷的同时会消减B场景的用户体验。在设计系统级全局控件时,需要充分考虑所有高频应用场景,用符合用户下意识交互的思维去设计控件的不同形态。
接下来谈谈大家更最关心的功能层面。
人机对话
从1.0、2.0开始,智能语音始终是斑马的主打亮点,斑马2.0的语音已经可以满足日常交互的基本需求,但是语音能力和交互体验差强人意,谈到智能,还是太“人工”了些。斑马智行3.0究竟会不会突破自我?怀有很大期待。
先从最基础的唤醒率,识别率开始。我们设置了时速80KM+开窗+车内人声交谈的噪音环境(风噪+胎噪+人声干扰),唤醒基本没问题,满分?,但是这样环境下的识别率大幅降低,拿最常用的导航POI搜索、音乐搜索、电话搜索来说,只有数字号码的搜索基本百发百中(应该是本地识别),POI和音乐搜索反馈速度变慢,识别率不佳。
对比之前版本,斑马3.0的语音反馈速度和流畅度已经得到了明显优化。
对于一款主打人机对话的产品,如果用户发现可以说:导航去XX地,第X页,第X个;还可以说:我要听蔡健雅的《红色高跟鞋》,打电话给XXX,打开天窗,空调开到26度……理所当然就会期待更多:既然可以语音能够帮我在开车中解放双手,实现这么多功能,那屏幕上可见的功能应该可以无所不能说吧?于是会在语音的深度、广度和自由度上继续尝试,但若遭遇太多失败,难免会感觉失望受挫。
所以,除了唤醒率,识别率这些传统指标,语音的用户体验更多体现在“智能”方面:
-
听懂人话(NLU,Query泛化)
机器对话的终极目标是高度拟人,“说人话”的前提是听懂人话,即自然语言交互,而不是按照规定好的命令词发号指令。
简单的例子:
打开音乐/播放英文歌曲/下一首——这是指令;
我想听歌/有没有抖音歌曲/来一首英文歌/这首不好听/不是这个/我要合唱的版本——这是自然语言。
NLU(自然语言理解)和Query泛化技术专门用于解决这个问题,在用户感知层面体现为是否支持多种说法。毕竟语音是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功能,可以用到什么程度对用户来说全凭尝试、记忆力和经验,有时甚至要靠运气。
斑马3.0在Query泛化方面进步有限,经常出现同一语义换个说法就不支持的现象。
-
说人话(失败回复语设计,机器语音自然度)
和斑马交谈,如果答不上来,TA总是一字一顿对你说:
-在下才疏学浅,这个问题真的回答不出呢
-被难到了,答不出了哦
-咦?我不会哎
-我想不出来了,请下次再来吧
这样的失败回复设计看似机灵,但也仅仅是几个说法的轮播,听多了觉得相当啰嗦,忍不住想要打断。
人机对话模拟人人对话,力求消除机器的机械感,隔阂感,让说话者感觉不到对方是一台机器(参见图灵测试)。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这个语音系统横向知识库覆盖全面(针对车内场景所有的功能模块和服务模块),每个场景的纵向挖掘足够深(语音完成场景全流程体验),以及最大限度支持自由说(Query泛化)。
这样要求确实太高,市面上几乎没有一款车载语音产品可以达到。既然如此,就需要在对话设计,回复语的设计上动些心思。机械性的套话头几回新鲜,听多了让人感觉厌烦。
除此之外,机器语音的音色,流畅性和断句方式也是决定用户感觉机器是否在“说人话”的重要指标,这一点百度DuerOS的度小雯音色,以及蔚来车机的语音均实现得相对完美,斑马语音播报的自然性仍有许多需要润色之处。
另外,对话过程中多次发现此类的回复语:
–我要听周杰伦的《青花瓷》——抱歉网络不佳(并非真的网络不佳,实际是搜索不到这首歌)
-我要听周杰伦的《青花瓷》——播放undefined的undefined
但愿,这只是Bug。
-
免唤醒(全局免唤醒,UI Control)
日常使用场景,采用唤醒词方式发起语音交互其实相当啰嗦,费劲,低效,不优雅,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案是:
1)采用方向盘按键或中控按键上的语音键唤醒(物理按键控制)——斑马已实现
2)针对系统高频操作设定免唤醒直接说(全局免唤醒)——支持“上一首,下一首,播放,暂停”等
3)实现当前界面的所见即可说(UI Control)——基本不支持,只在导航应用内支持“放大地图,缩小地图,查看全程,取消导航”等
整体来说,斑马在这方面的功能满足度不高。
-
唤醒+识别一次完成
一次交互完成唤醒+识别过程,斑马已支持,例如:“你好斑马,我要去XXX”
-
上下文理解和多轮交互(对话设计)
目前市面上的语音产品并没有真正的全场景上下文理解和自由说多轮对话,所有此类功能的实现均依赖场景与对话设计。
在这一点上,斑马语音可以覆盖的多轮场景非常有限,目前测试的结果来看,依旧只支持最常见最通用的天气多轮,电话多轮,POI搜索结果选择,以及导航路径选择等多轮对话。
另外,在多轮对话的进行过程中,发现会出现强制完成多轮步骤,很难跳出当前场景的现象(除非说出屏幕指定的结束指令,例如说“取消”来结束本轮对话),这也是目前市面许多语音产品的通病。
-
语音场景闭环
所谓场景闭环就是全程用语音完成某个场景的闭环服务。语音交互的初衷是凭借语交互音解放双手,保障驾驶安全。
一切只负责发起动作,但不能完成全场景闭环操作的语音交互都是伪命题。
斑马目前有很多闭环场景或服务,例如:美食服务,停车服务,加油服务等,但是不能通过语音实现整个场景的闭环流程。
-
语音垂类覆盖度
斑马3.0的语音支持:导航,音乐,有声,电话,车辆控制,游戏,简单的系统设置等垂类,相比2.0没有明显扩展,只是做了一些垂类的深度挖掘和体验优化。
-
其他语音亮点体验
主副驾指令自动判断,区别执行:主驾说“关闭车窗”,执行关闭左侧车窗操作;副驾说同样的话,关闭右侧车窗。这样的设计已逐渐在车载语音交互中流行开来;
支持情景模式:我要抽烟,我要看星星,我好热等,会执行该情景对应的车辆控制,这是斑马2.0延续下来的亮点。个人觉得这样的情景模式太过呆板,应该可以有更智能的方式满足情景控制。
车辆控制功能非常全面:车内几乎所有支持的可控件均可以用语音进行精细操作,例如:开关窗,开关天窗,调节空调模式、温度、风量,风向,氛围灯,开启雨刮器等,美中不足是依旧不支持程度控制,例如:车窗开一半,氛围灯换成红色等;系统设置方面,支持打开蓝牙,却不支持打开Wi-Fi和热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实际体验的感受来说,语音交互依旧是斑马3.0的薄弱点,期待阿里云ET能够不断进化迭代,提升斑马语音的整体用户体验。
AI场景引擎
斑马拥有全网唯一的高德定制版车载导航,这是斑马的独家优势,也是值得大做文章的高频应用。
这也是为什么,斑马可以拥有完全定制的地图HMI界面,可以在地图植入更多服务和数据,深度使用地图能力来完成行车场景闭环。
斑马3.0官宣的十大亮点之中,主推AI场景引擎。以电影闭环服务为例,可以完成从电影订票(限定阿里系的淘票票APP中)——上车自动设置该影院为导航目的地——路径规划开始导航——途中推荐该电影周边歌单或电影原声音乐。
在我看来,如果这就是AI场景的整套闭环,这样的闭环还不够极致。
首先购票行为只能从指定APP中获取,这个起点本身就封闭在阿里系范围内,不具备普遍性;
其次,开车前往影院,用户的顾虑首先不是解决导航问题,而是路况如何,需要多久,是否好停车等;
很有可能,还需要先提前订个环境优雅,价位适中的餐馆,避免因为等位而耽误了电影开场;
接近影院附近,需要寻找有空余车位的停车场,要记录停车位置,如果是地形复杂的商区,若有前往影院的步行导航,那就更好不过了。看完电影后,可能还需要步行找车,出停车场时解决停车支付问题(其中可能还涉及停车券的抵扣)。
在看一部电影之前,用户对影片的内容情节和原声音乐完全没有概念(除非已经被剧透),所以在前往影院途中推荐电影音乐并不合适。这个场景往往发生在电影结束后,经过完整的观影,用户心水影片中的某些音乐,感觉余音绕梁才会有再次回味、寻找这些音乐的念想。
去看电影之前,用户关心的问题是:这部电影大约什么主题,哪些明星参演(作为基本常识在妹纸面前不至于丢面子),全程有无尿点(决定了什么环节可以去洗手间),结尾有无彩蛋(决定了字幕升起是否还要继续等待)等;
类似这样的AI场景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深挖,斑马坐拥阿里全生态账号、服务和数据,地图和语音均可深度定制,完全可以把高频场景做到极致,这也是斑马3.0宣传的去应用化理念:
AI场景引擎是基于车辆数据、用户数据、环境数据、生态数据(阿里生态与非阿里生态)、交通数据等深度融合,利用AI算法对消费者的下一步需求进行预判服务,避免了用户在开车期间还需要在APP之间不断切换的尴尬。
仪表·AR-Driving辅助驾驶
在中控地图界面,一眼可见右上角新增了一个AR图标,可启动AR实景模式——将前摄像头获取的影像显示在中控屏幕上,支持一键切换到仪表。
导航时,实景道路影像上会叠加TBT信息(虚拟的动态大箭头),视觉上非常直观清晰,这是继仪表3D地图导航之后的又一创举。
官宣的AR技术中,除了可看到“左右转向提示箭头”外,其他“车道级导航引导”、“车道偏移警示”等功能实车并没有体验到。当我们把车压着实线驾驶时,仪表并没有出现车道偏移警示,也没有按照车道进行导航引导。
总体来说,AR实景导航画质清晰,科技感十足,有望引领一代仪表导航新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仪表屏幕右侧还有一个类似虚拟控制台的动效,效果也很炫酷,承载了仪表设置,功能切换,多媒体信息展示,以及语音交互文字和结果展示等多项功能,充分利用了12.3寸高清液晶仪表的优势。
空调控制的槽点和亮点
完全干掉空调物理按键的MarvelX中控非常简洁,但也让人心惊胆战,总会觉得万一屏幕死机,黑屏或者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使用了,那么这辆车就连空调都不可以控制了。所以,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非常极致超前,另一方面又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屏幕的空调控制界面有很多亮点可循。例如,除了传统的风向设置(吹头,吹脚,吹身等),还新增了一项非常实用的“避人吹”模式,非常符合像我这样不喜欢冷热风直接吹在身上,但又希望享受空调舒适温度的用户。
斑马3.0的语音控制,对于空调调节的支持非常完整,几乎页面所有可视空调功能都支持语音控制,这也算弥补了没有空调物理按键的一些缺陷——让语音和触屏控制进行双重保障,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空调控制。
其他
官宣的斑马3.0十大亮点包含:
AI场景引擎、车载K歌系统、跨端组队、全天候地图、我的快递、沉浸式音乐、AR辅助驾驶、首个车内AI萌宠、专属个人通勤地图以及疯狂答题。
我猜测,K歌功能应该是音乐应用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功能,点击音乐播放器面板上的某个按钮,界面变为大字体歌词随动模式。至于如何K歌,如何录音,如何设定K歌场景及混音等,还没有机会体验到,只是看到今年的云栖大会上,人们拿个话筒在车内K歌,觉得不可思议。
其他功能如AI萌宠等也没有看到,跟随蔚来汽车的脚步是否真的就是顺应潮流?也许要等2019年才会揭晓。见证斑马智行一步一步进化迭代,踏实前行,相当令人敬佩。期待明年看到更加不一般的斑马智行。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BC-AUTO转载至网络,来源于公众号新人类未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