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1876年6月-1962年9月19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
1876年
1876年6月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
1887年
1887年,司徒雷登回美国弗吉尼亚州读书。
1904年
1904年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
1906年
1906年,司徒雷登的独生子杰克也在杭州出生。
1908年
1908年,应南京金陵神学院聘请,司徒雷登携妻儿离杭赴任。
1919年
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
1946年
1946年7月11日任美国驻华大使。
1949年
1949年8月离开中国。
1962年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因心脏病突发在华盛顿去世,终年86岁。
2008年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他在中国教过书,当过记者,还做过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他在燕大的成就要远超过美国驻华大使这个职位。这位曾说自己“是中国人更多于是美国人”,他对中国的爱远远超出了你我的想像!今年9月是他逝世56周年,谨以此文献给帮中国带来文明火种,却没有享受哀荣的司徒先生。
2016年G20杭州峰会宴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欢迎辞中讲到杭州与各国名人的历史渊源时,提到了几位外国友人的名字。其中有一位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在杭州传教,且最终葬在杭州半山安贤园,他就是曾担任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和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司徒雷登的一生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
1962年9月19日,美籍杭州人司徒雷登先生在华盛顿病逝。
司徒雷登有着多重身份,基督教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官。曾任燕京大学(现今的北京大学)校长及校务长、美国驻华大使。父亲是美国到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母亲也是美国人。但他出生在杭州,从小说的是杭州话,而且杭州话说的比英语好,后来回到美国上学被同学嘲笑英语有口音。
从1922年起,司徒雷登15年内10次往返美国筹集资金250万美元,四处募捐购买土地,聘请美国建筑设计师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宫殿式校园——燕京大学(现今的北京大学)。
燕大33年间,其任校长27年,在不到一万名毕业生中,为中国培养53名院士;他提倡学术自由,支持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学生上街示威,高呼抗日口号。后因保护燕大学生,被日本囚禁三年。1949年因《别了,司徒雷登》而“声名狼籍”。
冰心奶奶作为燕大的一员,她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校长司徒雷登的:“这团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上千上万的人,这上千上万的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为婴儿施洗的是他,证婚的是他,丧礼主仪的也是他。”
冰心与吴文藻的婚礼就是司徒雷登主持的
冰心奶奶在谈及燕京大学往事时也曾直言说:“我就不爱听什么‘别了,司徒雷登’,人家司徒雷登帮过很多进步学生,好几个人都是坐着他的车才去了解放区。应该感谢每一个帮助自己的人,忘恩负义不好。”
司徒雷登曾经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一直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他的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在1986年6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北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去信同意司徒雷登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名义安葬于临湖轩。不料,事情却一再搁置,燕大校友王百强回忆,有人联名上书反对安葬。
时光流转,在无限期的“暂缓办理”之中,国人逐渐重新认识传教士“带着爱来中国”和“用生命爱中国”的情怀,重新对他们的贡献高度肯定;也有人重新反思司徒雷登的大使生涯:他的和平、民主谋求和理想主义精神及处处为中国争取美国贷款的义举并建议蒋介石退休的提议……
于是,傅泾波后人开始考虑让司徒雷登骨灰安葬杭州。杭州积极欢迎司徒雷登的归来。沈建中更是出书赞成,他在《司徒雷登与西湖》中认为司徒出生在杭州,会讲一口杭州话,又是杭州的荣誉公民,家庭成员中,父母和两个弟弟均葬在西湖之滨,耶稣堂弄又有他的故居和讲过道的天水堂。
此书出版次年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被低调运回中国,安葬在他的出生地杭州半山安贤园里的文星苑,美国驻华大使和杭州市副市长出席了安葬仪式。
有燕大校友感慨说:“偌大的燕园,竟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六十年来关于他的争议也该尘埃落定,该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司徒雷登。显然,《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说司徒雷登“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六年,创办了著名的燕京大学,又留下遗嘱愿埋骨中国的人来说,这份爱要怎样假装出来呢?
对于司徒雷登来说,最终能魂归杭州也许是一种小小的安慰,虽然与他的遗愿并不吻合。历史的有些页码翻过去就翻过去了,有些页码却是永远翻不过去的,他无疑是属于后一种页码的,历史的深处自有他的位置。同时,他也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度的,他属于世界。从这两层意义来看,在地理上,他的骨灰安葬在哪里,美国还是中国,杭州还是北京,西湖还是半山,真的一点也不重要了。作为中国人,我内心由衷地对他怀抱着深深的敬意。